行业资讯
疫情下的拐点,多模态生物识别认证或将成为常态
时间:2020-04-20 13:40来源:安防知识网

 

 

  前言:疫情防控期间,戴口罩、非接触式成为基本诉求,这也给传统的个人身份认证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如何保障在口罩遮挡和杜绝接触的条件下依然能够有效完成个人身份核验,多模态生物识别的应用或将成为破解该难题的有效手段。

  2020年伊始,一场病毒性肺炎疫情的全面爆发让全国上下迅速进入到肺炎疫情防控的紧急“备战”状态。针对“人传人”的新冠肺炎病毒特性,除了号召广大群众减少出行,做好佩戴口罩,勤洗手等个人防护措施之外,从公共场所的疫情防控管理角度而言,仍然需要借助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来完善各场所下人员出行的风险管控和安全监管。

  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疫情防控赋能

  2月初,工信部第一时间向人工智能相关学(协)会、联盟、企事业单位发出倡议书,倡议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组织科研和生产力量,把加快有效支撑疫情防控的相关产品攻关和应用作为优先工作。

  倡议书从四大方面发出了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建议,分别是:一、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尽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补齐疫情管控技术短板,快速推动产业生产与应用服务,以需求为导向,鼓励人工智能企业和应用单位、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在疫情发现、预警、防治等方面积极做出应有贡献;二、充分挖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以及疫情防控的应用场景,攻关并批量生产一批辅助诊断、快速测试、智能化设备、精准测温与目标识别等产品,助力疫病智能诊治,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提高管控工作效率;三、着力保障疫期工作生活有序开展,开放远程办公、视频会议服务和 AI 教育资源,助力办公远程化、教育在线化和生产智能化,推动实施“居家能办公,停课不停学,停工不停产”;四是优化 AI 算法和算力,助力病毒基因测序、疫苗 / 药物研发、蛋白筛选等药物研发攻关。

  用生物识别、大数据技术助力联防联控

  对于专注于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企业而言,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最大的切入点在于可以积极利用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赋能机场、车站、医院等密集公共场所的筛查安检,快速筛查高温人员,快速预警及追踪密切接触者,有效阻断疫情传播源、控制传播扩散。

  众所周知,疫情期间,作为公共场所疫情防控的第一步,非接触式人员测温筛查是核心流程,机场、火车站、车站、口岸、地铁等高密度人流量场所都在第一时间部署了非接触式红外测温系统。

  非接触式的测温筛查技术,目前国内主流采用的是红外测温技术。在人流密集的机场、车站、医院、学校、社区等各类场所,红外测温仪可以快速、精准地实现对高温人员的非接触式体温筛查。当前疫情条件下,在密集人群中快速发现并截留阻隔高温人员,仅仅应用红外测温技术,存在辨别困难、处理时间长、难以联防联控等问题。而将红外测温与生物识别技术、大数据相结合的AI红外体温检测系统则可以实现高温筛查、身份认证、预警追踪功能于一体,能够最大限度提高检测、异常反馈及人群锁定效率,精准度高、安全性强,更适合于在火车站、机场、医院等人流密集场所的疫情防控。

  多模态生物识别破解戴口罩识别认证难题

  疫情当下,戴口罩成为出行标配,接触会带来传染风险,“戴口罩”、 “不接触”、“筛高温”等防疫诉求也让传统安防和身份核验挑战升级,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为代表的单一生物识别技术遭遇瓶颈。有没有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可以在识别人员不用摘掉口罩、护目镜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精准识别同时又能避免接触式传染?这是一个疫情期间值得探讨的问题。

  单一生物识别技术中,虹膜识别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精准的生物识别技术,并且可以做到无接触,不受口罩、护目镜等遮挡因素的影响。不过,虹膜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于快速精准核验人员身份,但对高热人群的识别筛查,对病毒携带者的行为轨迹分析,以及对口罩佩戴状态的预警等,还需要其他识别手段的辅助。疫情当下,单一识别技术的瓶颈尤为凸显,而在这个过程中多模态识别融合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疫情防控期间,作为一家专注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眼神科技特别推出了“视神”多模态智能识别综合防疫平台,可以实现将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和热成像测温技术相结合,构成的多模态智能识别综合防疫系统。一方面大大提高公共场所高温人群检测速度和通行效率,降低新冠病毒传播风险;一方面快速锁定病毒携带者的出行轨迹,追踪和预警病例接触人员、潜在发病人员,阻断疫情进一步扩散。

  疫情下的拐点 多模态生物识别认证或将成为常态

  受本次疫情影响,可以预估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当中,科学防疫或将成为大众生活的基础常识,“戴口罩”和“无接触”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根植于民众潜意识中的习惯。而大众行为习惯的改变也将对传统识别认证方式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戴口罩”让人脸识别技术一定程度上受阻,“非接触”让指纹、指静脉识别技术遭遇瓶颈,当口罩成为屏障,当接触引发风险,疫情防治发起对AI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次锤炼,生物识别技术或将面临重新洗牌。

  如何平衡便捷性和安全性,如何同时兼顾快捷的检测预警和严谨的认证授权都给当下的传统识别认证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通过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AI实战,验证了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融合应用的必要性,将多种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融合应用的多模态生物识别,或将成为身份识别与认证领域的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疫情期间的“非接触式”诉求也掀起了远程、线上办公、作业的新型模式。在云服务、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支持下,员工的远程办公,企业的远程数字化管理,民众的远程消费也可能在疫情过后发展成常规应用而形成专业的商机市场。针对这一趋势性变革,我们也需要应对新型应用模式对身份认证、信息安全等方面带来的挑战。

  在本次疫情爆发期间,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展示了其在办公楼、社区、校园等公共场所下的非接触出入管控、授权登记;在银行远程授信和业务办理、网上消费支付等环节的非接触式安全身份认证等系列应用。相信在疫情过后,基于兼顾安全性和便捷性的特性,多模态生物识别也将渗透到公共场所安全管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等各场景中,保障大众生活安全、财产安全和便捷生活体验。

      (本文根据眼神科技市场总监王姝琦的采访整理)